本页是<上海市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立达中学>介绍页面,非官方站点,只为广大网民快速查询提供帮助信息

上海市松江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立达中学

阅读:1 页面更新时间:2016-07-07 18:07
单位介绍
江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立达中学的前身“立达学园”。它创建于1925年(民国十四年)。

1924年新教育思想的研究家和实践家——匡互生先生在上海与陶载良、刘熏宇、丰子恺、朱光潜五人共同创建立达中学。先后在立达任教的有:周建人、陈望道、叶圣陶、郑振铎、朱自清、夏丐尊等人。鲁迅先生也到立达演讲。

2002年7月,为了更好的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,区委区政府将松江三中实行转制,委托教师进修学院承办并改名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立达中学。

目前,学校有初、高中共37个班级,学生1684人,教职员工152人,其中中高级职称84人。

在上级部门和政府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,学校的硬件建设逐年改善,塑胶操场、闭路电视、多个连网电脑房、图书馆等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的学习环境,已破土动工、于年内交付使用的设施的学生公寓楼,将为住校学生提供更好的寄宿条件。

纵观立达的八十年校史,学校为国家和家乡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杰出人才。其中有的成为党和政府高级领导人;有的已成为专家、学者或企业家。我们全校师生在上级领导和广大校友的关怀下,不断进取,为争创学校谱写出新的篇章。

一九二五年春,匡互生和原春晖中学的部分师生来到上海,先在虹口老靶子路租用民房开学,取名“立达中学”。嗣以房租太贵,迁往小西门黄家阙路。迁移时,全校的桌椅板凳和教学用品,以及师生的行李等,总共只装了一辆塌车(当时上海使用的人拉货车)。这所房屋陈旧,匡互生以原来的厨房作为工作和寝宿的地方。这年夏天,匡互生在江湾镇附近租到一块荒地筹建校舍。筹建校舍需款三万元,匡互生便将尚未建成的校舍抵押出去,得款一万五千元,同人等自己再筹措一万五千元,逐步将校舍间建成。校舍建成后,迁入新址开学,改名“立达学园”。头几年,为了还债,立达同人不论工作多少,每人每月只拿生活费二十元。在匡互生带动下,教师们含辛茹苦为学园耕耘,从无怨言。如是数年,终将债务偿清。

当年参与创办立达学园的同人,以及先后在校任教的教师有:匡互生、朱光潜(朱孟实)、夏丏尊、丰子恺、刘薰宇、方光焘、刘淑琴、夏衍、陈望道、陶元庆、黄涵秋、丁衍镛、许杰、周为群、陶载良、夏承法、裘梦痕、陈范予、陈友生、李式相、孙怒潮等。立达学园既具规模,匡互生倡议创建“立达学会”。参加的除创办立达学园同人以外,还有:茅盾、叶圣陶、郑振铎、胡愈之、朱自清、刘大白、周予同等。立达学会出版刊物《一般》,由上海开明书店发行。朱光潜写的《给青年的十二封信》,便是首先在这个杂志上发表的。匡互生曾在《一般》杂志上发表过一篇题为《秋的天象》的文章,内容丰富,浅出深入,旨在普及天文科学知识。

立达不称中学而名学园,源出于古代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Academia。柏拉图讲学重在研讨,强调身教力行。取名学园恰能体现出匡互生和其他创办人的教育理想。匡互生认为学校的使命,应该是培养具有远大理想的品质的人才。立达学园不设校长,没有任何校规,实施人格感化教育,引导青年主动地去做应该作的事情,自觉地不去做不应该做的事情。匡互生在学校开设一门课程“实践道德”,亲自讲授做人的道理。夏丏尊翻译的《爱的教育》一书,几乎成了学生们人手一册的课外读物。当时,有人说立达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。学园里面洋溢着团结友好的气氛,师生之间,同学之间,男女之间,亲密无间。

立达初创期间,只有初中三个年级,学生五十余人。一九二五年秋季,学校迁入江湾新校舍,增设高中部及艺术专修科,学生与教师逐渐增多。艺术专修科由丰子恺主持,后以经费困难停办,除丰子恺本人仍留立达任教外,其他的教师和学生于一九二八年都并入杭州西湖艺术专科学校(当时的校长为林凤眠)。一九二九年,立达增设农村教育科,招收学生,开辟农场,提倡生产教育。

高中部初设文科和理科,后按教育部规定不再分科。当时,上海各中学的课程,都按教育部统一的规定安排,外语课一般只有英语,而立达学园则增设世界语、法语、意大利语课程,学生除学习英语之外,还得选修另一门外国语。此外,匡互生还在学园里增设逻辑学,内容有唯物辩证法,由刘薰宇讲授;增设社会学,内容有社会发展史,由陈范予讲授;增设实践道德课,由他亲自讲授。

匡互生认为知识是重要的,但授予知识并不是学校的重要使命。他认为教育倘若只偏重于传授知识,结果恐怕还是危险多;若使学生能够树立远见,养成优良的品质,成为一个真正的人,那么,教育的功能也就不差了。立达学生在校期间,一般都能自动地勤奋好学,阅读课内课外书籍,思考各种问题,探讨人生真谛;演讲会、辩论会、编写壁报等活动频繁,学生思想活跃,而学业成绩并不差,先后考入国内各著名大学的为数不少。

匡互生由一九二五年创办立达学园,至一九三三年因病去世,支持校务八年。在这短短的八年中,匡互生沥尽心血培养青年。许多学生先后参加了中国,分布在各个工作岗位上,例如黄源、梁灵光、康乃尔、李冰洁、刘烈人、陶炜等。在解放前,立达学生因参加被迫害的有张良云、傅厉时(女)、曹仁标等。

免责声明:
此页是生活办事服务信息。
如涉及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在30日内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点此纠错或删除此信息

单位资料